
A few extra grams of sal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dramatically increases
0 评论
/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nsuming sodium-rich foods can raise blood…

房颤与糖尿病:直接抗凝剂可降低并发症与死亡率
/
近期发表于权威杂志《内科学年鉴》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对于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与死亡风险方面,直接抗凝剂比华法林效果更好。
降低出血风险
在过去几十年里,直接口服抗凝剂逐渐取代了维生素…

心脏病发作患者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更低
/
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篇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心脏病发作患者在未来的生命历程里可能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稍低一些。
帕金森病是一种脑部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言语不清、肌强直、走路动作或其他运动的动作受限。帕金森病是无法治愈的。帕金森病与行为变化有关,例如抑郁症、记忆减退及疲劳。继发性帕金森病是指继发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后出现帕金森样的症状,可能是由卒中、精神科或心血管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
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临床流行病学和心脏病学系Jens…

抑郁症:专家呼吁采取联合行动减轻全球抑郁症负担
/
《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呼吁全社会共同采取对策,缓解全球抑郁症负担。报告认为,目前持续且日益严重的全球抑郁症危机还未得到解决。
有大量证据表明,即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有很多方式可以预防抑郁症并帮助康复。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
在高收入国家,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诊断或治疗,而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则达到80%至90%。新冠疫情使情况更加糟糕,如社会隔离、丧亲之痛、不确定性、艰难和有限的医疗保健服务等,给数百万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在此背景下,《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对抑郁症采取联合行动的时候到了》报告指出,呼吁政府、医疗机构、研究人员、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同心协力,共同改善治疗和预防,填补知识空白,提高认识,以共同应对抑郁症——它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可避免的痛苦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报告由来自11个国家的25位专家撰写,涵盖了从神经科学到全球健康领域的各个学科,并咨询了有抑郁症经历的患者。
采取联合行动以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和预防方法
报告主席、来自澳大利亚国家青年心理健康卓越中心和墨尔本大学的Helen…

一种有望减少出血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米维克森
/
近年来,在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方面,直接口服抗凝药已逐渐替代华法林。它们作用于参与凝血途径的两个因素:如达比加群作用于凝血酶,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作用于凝血因子X。
一种针对凝血因子…

肌肉线粒体功能和肌纤维毛细血管化
/
最近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旨在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的运动与肌肉症状之间的关系。
假定体育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过程,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无论是否有肌肉症状)中,体育锻炼是否能改善肌肉和身体机能、肌肉线粒体功能和肌纤维的毛细血管化。
研究人员设立了三个受试组:无肌肉症状的他汀药物使用组、有肌肉症状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组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并且都进行了为期12周的中度的力量和耐力训练。
他们每周将进行一次…

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
/
《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就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首次全球范围的评估。结果表明,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全球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病例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
2020年,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数分别增加了28%和26%。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影响,年轻人比年长者更易受影响。
由于封禁和关闭学校,那些新冠病毒感染率高、人口流动大幅减少的国家,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增加最大。
即便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这可能会增加自杀等其他健康风险隐患)就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疾病负担,影响着世界各地数百万不同年龄段的男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分析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的影响。以往的大部分工作也仅仅针对短时间内特定地点进行研究。
该最新研究首次评估了新冠疫情对全球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影响,按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划分,量化了204个国家和…

如果数字科技不发生重大改革,那么数字科技将不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好处
/
新成立的柳叶刀-金融时报委员会(以下简称Lancet-FT委员会)就《管理健康未来2030:成长在数字世界里》提出,数字科技的改革可提高全球人类的健康水平。但这要建立在数字科技需要服务于大众,而非谋私利的前提下。在设计与定义数字科技时,我们应该把民主、公平、权益、包容及人权放在核心地位。
需要全新的举措
数字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生活和健康的方方面面。然而,新冠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这一过程。但是,并非人人都受益于数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好处。Lancet-FT委员会对全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分析。据此,该委员会强调,由于治理薄弱且全球科技巨头公司与各国政府的监督数据越来越多,它们的监管权力越来越大,这使得医疗资源的不平等愈加严重,信任感的更加缺失,人权进一步受到损害。该分析报告指出,当前数字科技改革以数据析取与商业利益为导向。这样的发展路径将不会让每个人的健康受益。相反,我们需要全新的举措,调整数字科技的发展方向,能让普天大众受益,保障人人能受益于数字健康,把那些终生将接触数字科技的儿童与年轻人作为首要受益对象。例如,人人都能在不承受沉重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平等地享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高质量的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越来越依赖数字科技与数据,该委员会呼吁把享用数字科技的入口与数字科技的质量视为提供医疗保障的关键因素,并以此确保在2030年人人都能享用安全且便宜的数字科技。
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数字科技潜力巨大
来自14个国家的19名权威专家经过2年的努力以及经过与全球青年组织的多次协商最终成立了Lancet-FT委员会。这19名权威专家涉及的领域包括全球健康、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心理健康、数字媒体、ICT(信息通信技术)、社会科学、经济学及政治学。
瑞士全球健康中心Ilona…

睡眠不足可导致痴呆
/
我们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睡眠是一天之中重要的阶段。这是因为睡眠可让我们恢复体力和精力。多项研究试图证明多长时间的睡眠才是最理想的。几年前,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针对各年龄群发布了具体建议。
工作小组一致认为,对于健康的青少年群体,合理的睡眠时间为8至10小时。对于年轻的成年人与年龄较长的成年人,合理的睡眠时间为7至9小时。对于老年人,合理的睡眠时间为7至8小时。如果睡眠时间不合理,会发生什么呢?目前已发表了很多类似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都一致明确表明,如果睡眠时间不合理,则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因此,睡眠不足会增加罹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会导致各种原因的死亡。但是,如果睡眠时间过长,罹患上述疾病的风险也会增高。因此,真实情况似乎是,为了保持健康,你必须要每日保持不多不少的睡眠时间。
β-淀粉样蛋白含量的增加
在关于睡眠时间的研究中,对睡眠时间和大脑高级功能的关系的评估是一热门研究领域。
发表于《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JAMA…

孕妇胆固醇偏高,后代可能出现严重心脏病
/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的胆固醇偏高,她的后代在成年后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近期,该研究已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
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的Francesco…


美国心脏协会发表最新科学声明:减肥药或减肥手术
/
美国心脏协会在《高血压》杂志发表了一份最新科学声明。该声明称,减肥药与减肥手术均能减少高血压对超重人群或肥胖症患者的长期影响。
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美国心脏协会之前发表的声明提到了饮食、体育锻炼与体重控制跟血压的关系。该最新声明主要针对与肥胖症相关的高血压。如果某人的体重超过了其身高所对应的健康体重,那么他或她被定义为超重或肥胖症。准确的说是,如果BMI指数为30或以上,则应被视为肥胖症。如果BMI指数在25-29之间,则应被视为超重。该最新科学声明的编辑组成员中有肥胖症和高血压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分析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最新减肥策略指南。
Michael…

2021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1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今天在线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这是第一个将患者纳入工作组正式成员的ESC指南。
预后差,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全世界约有2%的成年人患有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1%,而7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10%以上。在发达国家,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踝关节肿胀和乏力。心衰患者确诊后平均每年住院一次,超过一半的患者在五年内死亡。
关于诊断,当怀疑患有慢性心力衰竭时,指南推荐评估心脏产生的激素水平(利钠肽)。如果利钠肽水平正常就不太可能患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放心。如果利钠肽水平太高,应该提示转诊超声心动图来检测潜在的心脏问题。
所有心衰患者通常接受利尿剂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和踝关节肿胀。对于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有许多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ARNIs),β受体阻滞剂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s)。此外,指南还推荐了一类新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也称为gliflozins(列净),因为当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入dapagliflozin(达格列净)和empagliflozin(恩格列净)时,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或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一些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患者也可能受益于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等设备。指南指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心衰患者的康复
指南工作组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院Theresa…

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
/
根据近日发表在《卒中》(美国卒中协会发表的一份杂志,Stroke)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生活在日本的亚洲男性和女性,与不吃花生的人相比,吃花生(平均每天4-5颗花生)的人患缺血性卒中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
虽然之前的研究表明,吃花生可以改善美国人的心血管健康,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日本男性和女性中吃花生和不同类型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和心血管疾病事件(如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之间的联系。
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Satoyo…



早产儿成年后或出现心肌纤维化
/
早产易导致成年后心室肌发生改变。 这是最近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早产组的年轻研究对象的左心室细胞外容积比率较高,与胎龄呈负相关。…


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与认知能力下降无关
/
关于服用他汀类药物后产生的明显短期认知障碍病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2年发布了警告。虽然如此,FDA仍表示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益处大于其风险。然而,近日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表示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不会导致偶发痴呆症、轻度认知障碍或个人认知域下降。
认知功能减退与痴呆症
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症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约有10%受其影响。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疗法,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然而由于FDA发布的警示,人们开始担忧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限制。
另一方面,部分系统性综述表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汀类药物对认知领域会产生影响。但是一些研究结果却相互矛盾:有的认为对神经认知有积极作用,有的认为没有任何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未来应用越来越多,这项最新研究报告的作者认为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老年人的认知影响对于帮助医生评估其益处与相关风险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孟席斯医学研究所博士周震(音译)是本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他称:“随着把他汀类药物作为老年群体处方药的情况越来越多,他汀类药物对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风险的潜在长期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最新研究结果认为在基线水平使用他汀类药物与老年人随后的痴呆症发病率和长期认知能力下降无关。这一结果更加证明了前期研究的结论。”
阿司匹林降低老年人事件发生率的试验
ASPREE是一项大型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在该试验中,老年人每日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然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关于阿司匹林降低老年人事件发生率的数据。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该试验入组了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9114名受试者,年龄在65岁及以上。受试者在入组前无心血管疾病、痴呆症和主要身体残疾。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是一种认知能力的筛查测试。受试者在登记参与试验时,他们的测试评分须至少高于78分。这是ASPREE入组受试者的关键指标之一。
没有认知测试评分和基线协变量的受试者不能被入组试验。所以,最后被入组的受试者共18846名。按基线他汀类药物和非他汀类药物分组,其中有5898名受试者(占31.3%)服用他汀类药物。该研究旨在测量:偶发痴呆症及子类别(混合表现,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症)、轻度认知障碍及子类别(与阿尔茨海默症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的其他形式)、特定领域认知变化(包括全球认知、记忆、语言和执行功能及精神运动速度和这些领域的组合)。
痴呆症病发案例
经过中位数为4.7年的随访后,研究人员通过566例痴呆症患者(包括疑似阿尔茨海默症和混合表现)发现,相比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全因痴呆症、疑似阿尔茨海默症或痴呆混合表现的发病率无关。
研究人员通过380例轻度认知障碍(包括与阿尔茨海默症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和其他形式)发现,与不服用他汀类药物相比,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无关。
他汀类药物使用者与非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在综合认知和个体认知领域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在使用亲水性和亲脂性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获益无显著差异。…

新冠肺炎患者:虽然细菌感染少见,但抗生素使用率较高
/
《柳叶刀·微生物》发布了一份关于英国新冠肺炎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强调了在患者护理中理想药物使用指导的必要性。这是截至目前同类研究中最全面的一个。
虽然该研究证实新冠肺炎患者中的细菌混合感染很少见,但在2020年2月6日至6月8日期间的第一波英国疫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却很高。
新冠肺炎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对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最佳抗生素使用方案(即抗生素科学管理)将有助于减缓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作者特别强调的是给药应在检查确认细菌感染前——特别是当患者第一次入院时。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的Antonia…

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功能结果没有效果
/
在心脏骤停或中风后降低体温可减少心脏或大脑组织的细胞代谢,使其免受缺氧造成的损害。
这种疗法起源于古埃及,可谓源远流长。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许多证实其获益的各临床试验报告的发表,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强调低温治疗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效果不佳。这对该疗法的效果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该最新研究旨在评估在给心脏骤停患者发热的早期治疗中,采取降低体温的方式相较于正常体温疗法的益处和危害。考虑到发热被视为心脏骤停后诱发神经系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研究人员因此采取了体温管理。
该开放性最新研究对结果进行了盲法对照。样本包含1900名在院外心源性或不明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的成年昏迷患者。患者被随机分成两个治疗组:一组进行针对性的33°C…


早产会增加卒中发作的风险
/
早产与更高的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相关。近期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的研究表明,这些关联至少在40年后仍显著升高,并且独立于协变量。
女性卒中
卒中是全球致残的第二大主要原因。随着全球女性平均年龄的不断增高,预计女性卒中的发生率会迅速提高。
此外,女性卒中通常会更加严重,且常常会致命。包括糖尿病与房颤在内的既定卒中危险因素也对妇女的影响更大。
妇女在妊娠期与产褥期中发生的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可被视为可怕的并发症。据估算,每10万名孕妇中就有30名会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但相较于非高危孕妇,高危妇女(包括出现子痫前期的妇女)发生上述两类卒中的概率会高出6倍。这种潜在的风险会在分娩之后持续几十年。
然而,直到如今,早产引发的卒中风险究竟有多高目前尚不明确。鉴于早产的发生率为10%,也许可以明确早产与卒中风险的关联度。
入组200多万名瑞典妇女
研究人员通过该最新研究评估了来自瑞典医疗出生登记处的200多万名瑞典籍妇女。瑞典医疗出生登记处是瑞典国家级的卫生登记机构。该机构自1973年以来几乎收集了关于每胎分娩的产前和出生的资料。
研究人员按怀孕的周数将入组的孕妇分成6组:极早早产(22至27周)、早期早产(28至33周)、中度早产(34至36周)、轻度早产(37至38周)、足月(39至41周)、过期产(超过42周)。足月组的孕妇为对照组。
主要终点为各类卒中。次要终点为分别评估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对入组孕妇的诊断报告取自瑞典医院登记处。研究人员针对最常见的基因协变量或环境协变量进行了纠正。
早产妇女发生卒中的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妇女发生卒中的风险更大:年龄小于20岁;受教育程度偏低;有吸烟习惯;产前体质指数偏高;子痫前期;糖尿病。
在随访期间,有1.7%的入组孕妇发生了卒中。首次分娩的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7岁。同时,确诊患卒中的妇女的平均年龄为55岁。
首次分娩之后的随访周期可长达43年。鉴于此,早期早产组、极早早产组或早产组发生卒中的风险指数分别为1.42、1.77和1.16。如果孕期延长一周,则发生卒中的风险会相应地平均减少5%。
研究人员从分娩后的头10年观察发现,早产妇女发生卒中的风险指数为2.81;极早早产妇女发生卒中的风险指数为2.07;早期早产妇女发生卒中的风险指数为2.07以及中度早产妇女发生卒中的风险指数为1.…

新冠病毒:医院外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发生迟发的急性并发症的风险较低
/
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杂志的一份最新研究表明,在医院外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发生迟发的急性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是,在此类人群感染病毒之后的6个月里,他们会持续出现症状。这增加了他们看医生或去门诊就医的频次。该最新研究仅入组了最终因并发症发作去医院就医的患者。
该研究入组对象为丹麦人。研究人员将核酸检测(PCR)结果呈阳性的患者与丹麦第一波疫情中检测结果呈阴性的群体进行了比较。然后,研究人员评估了入组对象因新并发症发作而进行药物治疗并就医的概率。评估结果表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实际上更需要药物治疗以改善呼吸和缓解偏头痛。他们实际上更需要就医来解决呼吸问题和清除静脉血栓。
大多数新冠患者没有入院
来自南丹麦大学的Anton…

安眠药不能改善女性的睡眠质量
/
发表于在线期刊《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治疗失眠的处方药似乎并不能改善中年妇女的睡眠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在1到2年的时间里,服用和不服用这些药物的人在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方面没有差别。
治疗失眠的处方药
入睡困难和/或睡眠不稳定和早醒是常见的。据估算,仅在美国就有900万成年人表示,他们服用处方药是为了睡个好觉。
睡眠质量差与健康状况不佳有关,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疼痛和抑郁。医生会开各种药物来诱导睡眠。
这些药物包括苯二氮平类药物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包括唑吡坦、扎来普隆和埃佐匹克隆等药物,以及其他主要用于其他疾病(非适应症使用)的药物,如抑制焦虑和抑郁。
研究人员说,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许多药物在短期内(最多6个月)有效,但失眠可能是慢性的,许多人服用这些药物的时间更长。
入组女性受试者均来自全国妇女健康研究(SWAN)。这是一项长期的多中心研究,着眼于女性在更年期期间会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这些女性的平均年龄为49.5岁,其中大约一半是白人。
睡眠障碍被定义为入睡困难、频繁醒来和早醒。根据平均跨度21年的监测,可将睡眠障碍分为5分等级,包括从一周中任何一个晚上都没有入睡困难到一周中有5个或5个以上的晚上都有入睡困难。
根据评分标准,研究人员比较了那些服用和没有服用处方药改善睡眠的人在1年和2年后的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
在监测期间,大约238名开始使用药物治疗失眠的妇女与447名没有使用这些药物的妇女相匹配。
两组女性受试者有3种情况:1.…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必须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
/
全球约2亿成年人为下肢外周动脉疾病所困扰。
究其病因,往往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导致腿部肌肉供氧减少。
该疾病症状的个体差异很大。但患者通常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会降低行走能力,引起下肢疼痛。
相反,因缺血引起休息时疼痛或局部营养改变的情况较少。
抗血小板、己酮可可碱、西洛他唑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被用于这类情况的治疗。后者被处方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扩张。
然而,这些药物对跛行的治疗效果有限,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
因此,运动在下肢动脉疾病的无创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已有一些研究证实,经常锻炼能显著提高行走能力。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进行足够强度的常规训练,主要是因为训练会引起疼痛。通常,患者仅以舒适的节奏进行低强度运动。
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以不进行任何运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试图评估与高强度运动相比,低强度的室内运动是否能够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
这项研究最终纳入305名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组,其中48%为女性,平均年龄69岁。研究持续了12个月。
在此期间,运动组的受试者需每周步行5次,每次最多50分钟,并佩戴加速度传感器以记录运动强度和时间。
低强度组必须以不会导致腿部症状的速度行走,而高强度组必须以导致中度至重度腿痛症状的速度行走。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12个月时6分钟内步行距离的变化。次要终点还包括基线检查及12个月随访时,小腿肌肉活检的变化。
低强度运动组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没有显著改善,基线为332.1米,…

新冠疫情:预计在疫情结束之际会出现大量慢性疾病患者
/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心血管代谢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将扑面而来。这将使大量慢性疾病患者出现伤残或甚至死亡。由此,制定全面的应对策略就显得迫在眉睫。此外,新冠疫情席卷而来,让心血管科学与医学界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招架。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到来也可被视为一次让科学家另辟蹊径,重获成功的机遇。以上观点由两位德高望重的心血管疾病医疗、研究与策略专家提出。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的顶级杂志《循环(Circulation)》的两篇最新参考文献框架(Frame…

阿斯利康疫苗:通过针对血小板的抗体可解释接种后血栓形成的潜在机制
/
部分患者在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罕见的血栓形成。这些接种后的不良事件给人们枪响了警钟。如今,我们找到了对接种后血栓形成的科学解释。
该研究得到了德国研究基金会的鼎力支持。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的Greinacher博士是该研究报告的责任编辑。该研究报告已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脑静脉血栓形成事件
阿斯利康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该疫苗在2021年1月29日经欧盟批准上市。在上市之后的几个月里,若干国家的患者在接种后出现罕见的血栓形成事件。血栓形成事件足以让相关机构作出减少或完全停止阿斯利康疫苗供给的决定。
在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于2021年3月8日对接种疫苗者的状态进行了首次分析,并未发现他们血栓形成的风险有所增高。但是,血栓形成的病例却慢慢增多。不过,目前只是少数患者有这种情况而已。
几天前,欧洲药品管理局安全委员会给出结论:证明血栓形成病例确实存在,患者的血小板数值低。血栓形成应被列为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的罕见副作用。
血栓形成事件通常在接种两周后发生,多见于年龄在60岁以下的女性接种者。血凝块形成于脑部和腹部的静脉血管内。同样,动脉内也会形成血凝块。形成血凝块时同时伴有血小板数值低,有时甚至出血。
欧洲药品管理局将免疫反应视为血栓形成事件的合理解释。接种该疫苗后出现血栓形成的患者的情况与在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新冠大流行期间的妊娠情况:死胎率增加28%
/
研究员对17个国家的40项研究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母婴妊娠结局有所恶化。该分析报告已今日发表于《柳叶刀-全球健康》
研究结果存在国别差异,但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与新冠大流行之前相比,大流行期间的死胎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增加了约三分之一。
维护全球的孕产妇保健安全
在大流行期间,心理健康结局也有所恶化。在10项报告了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有6项研究报告了产后抑郁、孕产妇焦虑或二者症状水平均有所上升。
总体上,中低收入国家的结局比高收入国家更为糟糕。研究人员表示,需立即采取行动,以维护全球范围内的孕产妇保健安全,特别是在全球紧急状况下。
虽然该研究没有分析孕期新冠感染的影响,但它首次就大流行对产前、分娩和产后结果的附带影响进行了全球性的评估。来自伦敦圣乔治大学的Asma…

2型糖尿病:索玛鲁肽有助于减轻体重
/
肥胖症往往与糖尿病相关,治疗这类患者通常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轻其体重。
索玛鲁肽是一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其作用类似于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诱导葡萄糖代谢增加。索玛鲁肽通常预置于注射笔中,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
与其他糖尿病治疗药物相比,该药物的主要优点之一是作用时间长,长达64小时。因此,每周进行一次注射就足够了。治疗糖尿病的允许剂量是1毫克。
索玛鲁肽还可以诱导胰腺β细胞的增加。此外,它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一种提高血糖的激素)。
该药还有减少食物摄入的作用。引起该效应的主要机制可能是该药物能够降低患者食欲,减慢患者胃的蠕动。因此,它也许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
最近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给超重、肥胖或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每周皮下注射一次索玛鲁肽,与安慰剂相比,能更大程度地减轻体重。
这项3期临床研究采用双盲、双模拟、三臂试验设计:分为以下三组:皮下注射索玛鲁肽,分别评价索玛鲁肽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项试验的纳入标准为:患者体重指数≥。
患者来自欧洲、北美、南美、中东、南非和亚洲的12个国家的149家医院。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进行了68周的生活方式干预。
协同的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体重的百分比变化;在68周时,2.4…


空气污染:出生前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会让婴儿患上小儿过敏性鼻炎
/
《胸腔》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出生前后暴露于空气污染细颗粒物(PM2.5)中会增加儿童患上过敏性鼻炎的风险。暴露的敏感期可能会从孕后期(30周)一直持续到一岁。
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粘膜炎症,主要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打喷嚏、鼻痒、流鼻涕和/鼻塞。过敏性鼻炎虽然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症状严重时会对生活、学习成绩和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有些研究认为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与PM2.5有关。有些研究则不以为然。即便两者有关联,目前也不清楚暴露的敏感期是什么时候。
为了进一步研究上述问题,研究者们调取了台湾妇幼健康数据库中台湾省台中市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147637名婴儿的数据,随后监测他们的健康至2014年底。
最终的分析包括140911名儿童,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儿童(47276)都在三岁左右被诊断出患有过敏性鼻炎。
为了测量PM2.5的暴露程度,研究者们综合了孕前至幼儿期台中地区卫星时间趋势读数、气象变量以及土地使用数据。PM2.5的估值与婴儿居住地相匹配,然后根据每个婴儿的日平均值每周进行计算。
过敏性鼻炎与PM2.5之间的关系
孕期和出生后头12个月的PM2.5周平均值分别为34.26…

新冠病毒:两剂牛津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越长,有效性越好
/
根据发表于《柳叶刀》上的一项3期随机对照试验的事后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剂牛津新冠疫苗间隔3个月接种比间隔6周效力更高,接种间隔为3个月的第一针疫苗效力为76%。这意味着,有了单剂疫苗的保护,两剂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至3个月,这将可能帮助各国很快地提高疫苗接种率。作者指出,在疫苗供应紧张的初期阶段,这将会带来很大益处。
公共卫生效益最大化
上述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Andrew…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高死亡率与新冠病毒
/
根据近期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的研究,如果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那么他们的死亡风险会几乎翻番。这项由单个医疗中心开展的小规模研究突显了一个需求,即心衰患者在规避新冠病毒上须更加谨慎。
Amardeep…

新冠病毒:发病6个月后仍持续出现症状
/
发表于《柳叶刀》的一份最新研究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新冠肺炎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
该队列研究旨在评估武汉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长期结局。研究透露,最常见的持续症状是疲劳或肌肉无力(占患者总数的63%)。26%的患者报告有频繁的睡眠障碍。23%的患者报告出现焦虑或抑郁。
在发病6个月后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滴度下降超过一半
在发病6个月后,住院时病情严重的患者通常会呈现肺功能下降,其胸片会显示异常。这提示肺功能仍未完全恢复。研究对94例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和发病6个月后的新冠抗体进行检测,与急性期相比,在发病6个月后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滴度下降超过一半(52.5%),这带来我们对新冠病毒可能引发再次感染的担忧。
由于目前关于新冠病毒的随访研究较少,对于新冠肺炎的远期结局尚知之甚少。既往发表的新冠随访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通常随访时间为出院后3个月。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部分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部分影响,出院后的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严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扩大研究规模和延长随访时间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
76%的患者仍出现至少一种症状
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组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
研究员对所有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视,通过一系列问卷评估其症状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他们还接受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评估患者耐力水平的6分钟步行实验。其中390例患者接受了包括肺功能评估在内的其他检查。此外,94例参与另外一个临床试验且完成急性期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的患者在随访时再次进行抗体检测。
研究发现,在随访时76%的患者仍有至少一个症状,63%的患者出现疲劳或肌肉无力。26%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3%的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
在390例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患者中,由于41例无法配合完成,最终349例完成了肺功能检查。住院时病情越重的患者中出现肺功能下降的情况更常见:在7等级量表评分5-6分(住院期间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56%的患者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意味着氧气自肺泡向血流中的扩散能力下降。肺弥散功能障碍在7等级量表评分4分(住院期间接受氧疗)的患者中比例为29%,在评分3分(住院期间不接受氧疗)的患者中比例为22%。
出院后出现肾脏问题
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在6分钟步行试验中表现更差(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的是测试者于6分钟内步行的距离)。在7等级量表评分5-6分的患者中,有29%的患者未达到正常预计值的下限。然而,在7等级量表评分3分的患者中,该比例为24%。在评分4分的患者中,该比例为22%。
研究员还发现部分患者在出院后出现肾脏问题。除了肺脏,新冠病毒还会影响包括肾脏在内的其他器官。实验室检查发现,在住院时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3%的患者在随访时出现肾功能异常。94例患者在随访时完成了抗体检测。与急性期住院时相比,中和抗体的滴度下降了52.5%。作者表示,这可能会带来对再次感染风险的担忧。
由于只有少数患者均在急性期和随访时完成了抗体检测,未来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来阐述抗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由于武汉疫情期间轻症患者均在方舱医院集中治疗,本研究未能入组轻症患者,因此也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比较门诊轻症患者与住院患者之间长期结局的差异。
在研究对象中,仅4%的患者入住了重症监护室
由于无法获得研究对象感染新冠病毒前的肺功能和6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所以该研究发现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异常不能直接归因于感染新冠病毒。此外,由于数据的方式,对于随访时存在的症状,无法进一步区分是否是发病后持续存在的、出院后进一步加重的或还是出院后的新发症状。
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的专家Monica…

新冠肺炎疫情对心血管疾病的间接影响
/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美国在2020年出现了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和高血压病死亡率增高的现象。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频次出现了大幅下降。上述结果摘自近期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两篇论文。该两篇论文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与相关护理质量的间接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也非常关注疫情带来的间接影响,尤其是对心脏病患者的间接影响。众多报告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唯一引起患者高死亡率的成因。在美国实施“居家令”最严格时候,各家医院收治的心脏病发作的患者与卒中患者的数量出现下滑。通过推理可知,这是因为一些患者(包括心脏病发作的患者)担心在医院感染新冠病毒,因此选择推迟看病的时间或者干脆就不去急诊就医。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布了一份关于如何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持医院安全的声明和信息图。《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还敦促人们视情况果断选择就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关于美国境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情况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员将美国刚开始暴发疫情时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数与去年同期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数进行了比较,观察是否有什么变化。同时,研究员还分析了,那些出现第一波确诊病例数激增的州的死亡病例数变化幅度是否更大。上述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等等。
根据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研究员分别调查了两个时间段内的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是2020年3月18日至6月2日期间(疫情期间)与2020年1月1日至3月17日期间(疫情发生之前)。然后,研究员将调查结果与2019年同期的死亡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员发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疫情暴发后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与高血压病死亡率均出现了增加。然而,全国的心衰、脑血管疾病或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恰恰相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纽约市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与高血压病死亡率增幅最大,分别为139%与164%。同样,纽约州、新泽西州、密西根州及伊利诺斯州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与高血压病死亡率也出现了显著增长。但是,马萨诸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身为该研究报告主编的Rishi…


反复的脑外伤会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
/
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6900万人遭受创伤性脑损伤。许多患者伤口愈合后,即便从长期角度来看,也并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遗症。
流行病学研究估计,在美国有超过300万人罹患脑外伤后遗症。
此外,轻微的脑损伤也可能对长期健康造成重大影响。这是值得考虑的。尤其是脑外伤,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持续障碍,并增加患癫痫的风险。
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的《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刊出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评估了受试者在发生第一次和第二次脑外伤后罹患癫痫的风险。
在该研究中,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国家名录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丹麦国家患者登记处收集的1977年至2016年间出生的200多万人的数据。
研究人员根据颅脑损伤的诊断将患者分为3组:…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高死亡率与新冠病毒
/
根据近期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的研究,如果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那么他们的死亡风险会几乎翻番。这项由单个医疗中心开展的小规模研究突显了一个需求,即心衰患者在规避新冠病毒上须更加谨慎。
Amardeep…

新冠病毒:发病6个月后仍持续出现症状
/
发表于《柳叶刀》的一份最新研究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新冠肺炎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
该队列研究旨在评估武汉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长期结局。研究透露,最常见的持续症状是疲劳或肌肉无力(占患者总数的63%)。26%的患者报告有频繁的睡眠障碍。23%的患者报告出现焦虑或抑郁。
在发病6个月后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滴度下降超过一半
在发病6个月后,住院时病情严重的患者通常会呈现肺功能下降,其胸片会显示异常。这提示肺功能仍未完全恢复。研究对94例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和发病6个月后的新冠抗体进行检测,与急性期相比,在发病6个月后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滴度下降超过一半(52.5%),这带来我们对新冠病毒可能引发再次感染的担忧。
由于目前关于新冠病毒的随访研究较少,对于新冠肺炎的远期结局尚知之甚少。既往发表的新冠随访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通常随访时间为出院后3个月。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部分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部分影响,出院后的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严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扩大研究规模和延长随访时间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
76%的患者仍出现至少一种症状
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组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
研究员对所有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视,通过一系列问卷评估其症状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他们还接受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评估患者耐力水平的6分钟步行实验。其中390例患者接受了包括肺功能评估在内的其他检查。此外,94例参与另外一个临床试验且完成急性期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的患者在随访时再次进行抗体检测。
研究发现,在随访时76%的患者仍有至少一个症状,63%的患者出现疲劳或肌肉无力。26%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3%的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
在390例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患者中,由于41例无法配合完成,最终349例完成了肺功能检查。住院时病情越重的患者中出现肺功能下降的情况更常见:在7等级量表评分5-6分(住院期间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56%的患者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意味着氧气自肺泡向血流中的扩散能力下降。肺弥散功能障碍在7等级量表评分4分(住院期间接受氧疗)的患者中比例为29%,在评分3分(住院期间不接受氧疗)的患者中比例为22%。
出院后出现肾脏问题
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在6分钟步行试验中表现更差(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的是测试者于6分钟内步行的距离)。在7等级量表评分5-6分的患者中,有29%的患者未达到正常预计值的下限。然而,在7等级量表评分3分的患者中,该比例为24%。在评分4分的患者中,该比例为22%。
研究员还发现部分患者在出院后出现肾脏问题。除了肺脏,新冠病毒还会影响包括肾脏在内的其他器官。实验室检查发现,在住院时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3%的患者在随访时出现肾功能异常。94例患者在随访时完成了抗体检测。与急性期住院时相比,中和抗体的滴度下降了52.5%。作者表示,这可能会带来对再次感染风险的担忧。
由于只有少数患者均在急性期和随访时完成了抗体检测,未来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来阐述抗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由于武汉疫情期间轻症患者均在方舱医院集中治疗,本研究未能入组轻症患者,因此也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比较门诊轻症患者与住院患者之间长期结局的差异。
在研究对象中,仅4%的患者入住了重症监护室
由于无法获得研究对象感染新冠病毒前的肺功能和6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所以该研究发现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异常不能直接归因于感染新冠病毒。此外,由于数据的方式,对于随访时存在的症状,无法进一步区分是否是发病后持续存在的、出院后进一步加重的或还是出院后的新发症状。
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的专家Monica…

新冠肺炎疫情对心血管疾病的间接影响
/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美国在2020年出现了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和高血压病死亡率增高的现象。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频次出现了大幅下降。上述结果摘自近期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两篇论文。该两篇论文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与相关护理质量的间接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也非常关注疫情带来的间接影响,尤其是对心脏病患者的间接影响。众多报告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唯一引起患者高死亡率的成因。在美国实施“居家令”最严格时候,各家医院收治的心脏病发作的患者与卒中患者的数量出现下滑。通过推理可知,这是因为一些患者(包括心脏病发作的患者)担心在医院感染新冠病毒,因此选择推迟看病的时间或者干脆就不去急诊就医。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布了一份关于如何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持医院安全的声明和信息图。《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还敦促人们视情况果断选择就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关于美国境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情况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员将美国刚开始暴发疫情时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数与去年同期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数进行了比较,观察是否有什么变化。同时,研究员还分析了,那些出现第一波确诊病例数激增的州的死亡病例数变化幅度是否更大。上述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等等。
根据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研究员分别调查了两个时间段内的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是2020年3月18日至6月2日期间(疫情期间)与2020年1月1日至3月17日期间(疫情发生之前)。然后,研究员将调查结果与2019年同期的死亡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员发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疫情暴发后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与高血压病死亡率均出现了增加。然而,全国的心衰、脑血管疾病或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恰恰相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纽约市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与高血压病死亡率增幅最大,分别为139%与164%。同样,纽约州、新泽西州、密西根州及伊利诺斯州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与高血压病死亡率也出现了显著增长。但是,马萨诸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身为该研究报告主编的Rishi…



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稳步上升
/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篇论文回顾了30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总规模和趋势。该研究表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正在稳步上升,2019年更是达到总死亡人数的1/3。这些数据表明各国迫切需要建立具有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计划,旨在通过调整行为习惯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019年全球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负担研究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是导致残疾、死亡和医疗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该文的数据来源《2019年全球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负担研究》是一项多国合作项目,旨在估算全球各国及地区的医疗负担,持续性地提供1990-2019年健康状况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评估,并利用所有现有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和健康危险因素等数据,以评估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健康指标。
文中作者着眼于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的特定影响,以检验人口增长、老龄化程度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所观察到的心血管疾病趋势、性别差异、区域格局以及疾病流行病学的演变。
对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影响
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心脏病学系副教授兼华盛顿医学院健康测量评估研究所副教授…

《柳叶刀倒计时》:气候变化对全球健康的威胁
/
根据近期发表于《柳叶刀》的《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2020年报告,任何国家无论贫富,都不能幸免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除非采取紧急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对全球健康的威胁将进一步加剧,扰乱生活和生计,并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报告作者指出,待新冠疫情结束之后,人类将迎来解决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关键时期。在危机重重之际,全人类应共同改善公众健康、创造可持续经济并保护环境。
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威胁
《柳叶刀倒计时》执行主任Ian…


戈利木单抗:该单克隆抗体用于I型糖尿病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疗效
/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接受戈利木单抗治疗的I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产生内源性胰岛素,从而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使用。
这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纳入了新确诊的糖尿病儿童和青年糖尿病患者。
I型糖尿病与戈利木单抗
I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不分泌胰岛素而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口渴、尿频和体重减轻。
I型糖尿病进展相对较快的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最常见的长期并发症有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和中风)、肾衰竭、足部溃疡及特殊的视网膜病变。
I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I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其最终结果是,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所破坏。
一方面,人源单克隆抗体可被用作免疫抑制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种促炎分子)起效。戈利木单抗就属于一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另一方面,TNF-α是一种细胞因子,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并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
动物实验表明,TNF-α能够诱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此外,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升高。
迄今为止,戈利木单抗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其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第2阶段多中心临床实验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在新确诊的I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年患者中,戈利木单抗治疗是否能够保护β细胞功能,并改善糖尿病相关的临床和代谢关键参数。
在一项采用双盲、对照设计的多中心试验的第2阶段中,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儿童和青年人,接受为期52…

充足的睡眠时间可将发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42%
/
根据发表于《循环》的一项最新研究,不论其他危险因素如何,睡眠模式最健康的成年人患心衰的风险比睡眠模式不健康的人低42%。健康的睡眠模式指早起、每日睡7至8小时、无高频失眠、无鼾症或白昼睡眠时间合理。
心衰影响了2600万多人的健康。新的证据指出,睡眠问题也许会促使心衰的进展。
健康的睡眠模式与心衰
该观察性研究分析了健康的睡眠模式与心衰的关系。研究人员对英国生物样本库(UK…

降低胆固醇水平的重要性,即使对于老年人也是如此
/
《柳叶刀》近日发表的两项研究为他汀类药物等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治疗是否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提供了新的证据。
降胆固醇水平的药物
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在从未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群体中,年龄在70至100岁的老年群体服用降胆固醇药物在降低心脏病发作与心血管事件的平均发生率方面的受益要高于年龄较轻的群体。该研究入组了9万多名生活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居民。其中有13779名居民的年龄在70至100岁之间。该研究得出结论…

术后心脏并发症发生率比之前所了解的要高
/
根据近期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 — 急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份研究报告,每5名行非心脏大手术的高危患者中就有1名患者会在一年内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Christian…

新冠病毒: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对于治疗新冠患者无效
/
根据发表于《柳叶刀》的一份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的报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用对于治疗新冠住院患者无效。
在发表该临床试验报告的同时,另一份证实瑞德西韦能够有效治疗新冠患者的研究报告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瑞德西韦: 经证实,瑞德西韦治疗新冠患者有效
/
经最新发表的临床试验报告证实,瑞德西韦能够有效缩短新冠患者的康复时间,并有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该最新临床试验由一组中国研究人员完成,且试验结果已发表于《柳叶刀》。先前对瑞德西韦开展的研究证明该药对危重症住院新冠成年患者并无益处。然而,此次最新临床试验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瑞德西韦
瑞德西韦是一种前体药物。该药的活性代谢产物(即一种核苷类似物)可干预依赖病毒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从而抑制RNA病毒复制。该药被归为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
经证明,该药物在体内可有效抑制SARS-CoV-1病毒(非典病毒)与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基于先前的成功经验,该药立刻成为抑制新发的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的候选药物。
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


恩格列净:一种保护心脏的抗糖尿病药物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通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但除此以外,它还有许多其他作用,比如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此外,这些药物似乎对肝和肾也有保护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

俄罗斯传来振奋人心的新闻:俄罗斯新冠(COVID-19)疫苗的作用
/
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非随机性1/2期临床试验结果已于今日发表于《柳叶刀》。他们把该疫苗命名为卫星-V。在对7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接种后,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分别采用两种配方且分两次接种的疫苗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在42天的试验中无重大不良反应。在接种后的21天内,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了抗体反应。
临床试验的次要结局也表明,接种后的28天内,疫苗会产生一种T细胞反应。
俄罗斯新冠疫苗的作用
新发表的论文公布了1/2期小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两项试验进行了42天,采用了两种配方,一种是冰冻配方,另一种为冻干粉配方。按计划,将依托现有的全球供应链给广大群体提供采用冰冻配方的新冠疫苗。然而,由于冻干粉配方的疫苗相对更加稳定,可在2至8摄氏度的温度下储存,于是计划将对地球上难以触及的地区提供采用冻干粉配方的新冠疫苗。
疫苗接种分两次进行,使用了两种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载体表达新冠病毒的S蛋白。先接种基于血清型26的腺病毒载体构建的疫苗(rAd26-S),然后接种基于血清型5的腺病毒载体设计的疫(rAd5-S)。因此,腺病毒被大大削弱,以至于他们无法在人类细胞中进行复制,从而无法引发疾病。
这两种重组腺病毒载体已经被使用了很久,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了其安全性。目前,众多临床试验已验证了多款使用这些载体表达新冠病毒的S蛋白的候选疫苗。这些疫苗旨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双臂,即抗体反应和T细胞反应。因此,当疫苗在体内循环时,他们会攻击病毒,并攻击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细胞。
俄罗斯新冠疫苗:研究
俄罗斯N…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表四部最新指南
/
今年举办的线上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发布了四部最新指南。这四部最新指南同时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及ESC官网,分别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心房颤动指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锻炼指南。
ESC于2020年发布的四部最新指南之一: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ESC首部更改的指南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年患者。由于相关信息量巨大,所以我们在此了解更新要点。
关于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与肺动脉高压患者,最新指南不推荐确诊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的
先天性心脏病女性患者怀孕。此外,最新指南推荐肺动脉高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于病变得到初步修复的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的中低危患者,推荐初始口服联合治疗或序贯联合治疗,高危患者应接受包括前列环素注射在内的初始联合治疗。
对于通过无创检查发现存在分流病变和肺动脉压升高的患者,必须采用有创检查来测定肺血管阻力。
对于房间隔缺损的患者,推荐进行球囊试验并仔细权衡消除从左到右分流器带来的益处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导致充盈压力的增加对预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考虑封堵、开窗封堵、不封堵)。
最后,若患者存在冠心病起源异常,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且匹配部位或高危解剖结构区有应激性心肌缺血症状,则推荐进行手术治疗。
ESC于2020年发布的四部最新指南之一:房颤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2020年房颤指南中的最新要点。
尽管看似微不足道,但我们认为,需要心电图文件来明确房颤诊断。更准确地说,当患者心率表现为无明显P波,且RR间期不规则大于等于30秒时,方可诊断为房颤。
关于预防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定期重新评估卒中和出血的风险,以便作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决策,并解决潜在的可改变的出血危险因素,在指南中的推荐等级为I级。
指南中新增了一些关于心脏电复律的建议,其推荐等级也为I级,指南建议,在衡量血栓栓塞风险后,药物复律只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关于行房颤导管消融术患者的抗凝治疗,一项新的I级建议指出,已经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或依度沙班抗凝的行房颤导管消融术患者,不用停止药物治疗。
另一项新的建议指出,对于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单纯PCI术后(导管血运重建术)患者,如果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较低,或者对出血风险的担忧高于对支架血栓形成风险的担忧,则无论其使用何种支架,都应尽快停用阿司匹林(≤1周),并继续使用口服抗凝剂和P2Y12抑制剂(优选氯吡格雷)双联疗法达12个月。
ESC于2020年发布的四部最新指南之一:…

降压药与患抑郁症的风险:降压药的新适应证,安全可靠
/
根据丹麦研究员近期在《高血压》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41种常用降压药均不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反而还有9种常用降压药还有降低患抑郁症风险的作用。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
多数高血压患者、心脏病患者与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症。鉴于此,就部分降压药是否会影响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该最新研究开展了系统的调研。这是对该领域开展的首例研究。
Lars…

对比经静脉及经皮下植入除颤仪的优劣
/
诸多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可能罹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植入式除颤器(ICD)可大大提高生存率。这一疗效如此显著,以至于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黯然失色。
然而,使用传统的ICD并非毫无风险和并发症。尤其是在植入期间,无论患者是否出现心脏压塞,都有可能导致气胸、血胸、心脏穿孔,并造成三尖瓣损伤。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植入的导管也可能发生移位或引起患者感染。
最后,当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需要取出放置在心脏内的导管时,取出手术仍然是复杂且危险的。
这类除颤器的发生器和导线均不经过腔内,其发生器通常植于皮下,于左腋中线水平,一般在第五第六肋间。该装置的创新之处在于,导线也无需经过锁骨下静脉后进入右心室,其同样植于皮下组织,平行于胸骨的左边缘。该系统有三个电极。第一个电极为发生器本身,而另两个分别置于胸骨边缘的导管末端,相隔约8厘米。
然而,皮下除颤器同样存在其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该除颤器位于心脏外,可以进行除颤,但不能进行起搏。因此,其不具备一些诸如抗心动过速起搏、心动过缓起搏或心脏再同步化等重要功能。
若患者静脉通路通畅且无感染风险,则植入皮下除颤器适用于IIa类患者。
同样,2015年发布的欧洲指南也建议,当不需要对心动过缓进行起搏、心脏再同步或抗心动过速起搏时,可使用皮下植入除颤器替代经静脉植入除颤器。
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多中心研究PRETORIAN进行了一项非劣效性分析。该研究让有ICD植入适应症但无刺激适应症的患者分别接受皮下ICD或经静脉ICD。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与除颤器相关的并发症和不适当电击的综合结局。次要终点包括死亡和适当电击。
在中位随访49.1个月后,皮下ICD组中有68例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经静脉ICD组亦有68例患者,符合非劣效性标准。
同时,皮下ICD组有31名患者发生了与除颤器相关的并发症,经静脉ICD组有44名患者。
皮下ICD组有83名患者死亡,经静脉ICD组有68名患者死亡,两组分别对83例和57例患者进行了适当电击。
本研究直接通过与常规经静脉植入除颤器进行对比,旨在探究皮下除颤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虽然使用经静脉ICD时,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皮下ICD组不适当电击的发生率也更高。
作者指出,这些电击更多地是由心脏信号(主要是T波)和非心脏信号的过度感知引起的。他们精确地指出,在研究进行时,使用一种特殊的过滤器可以减少这种不当的电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结果显然尚有待验证。同时,从技术角度证明,皮下除颤系统还有待改进。
皮下ICD当然对部分患者群体具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皮下ICD也存在一些劣势。其中,皮下ICD不能对抗心动过速起搏是一个主要缺点。但这种替代疗法通常可以有效地抑制室性心动过速,同时保护器械的电池。但是,通常很难提前获悉患者将来是否需要心动过缓起搏。最后,心动过缓起搏对电击后心脏停搏的重要性如何?
其他的研究很快就会进入这一领域。但是为了真正认识到该新器械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还需关注未来的指南是否会增加皮下除颤器的适应症。
Link:…

阿司匹林可将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60%
/
乙酰水杨酸(如今普遍称为阿司匹林)是全球使用最为普及的药物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该药的用途范围越来越大。如今,该药已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用药。阿司匹林在预防临床事件与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显著药效。然而,该药同时也存在诸多副作用。其中,胃肠道出血便是最令人惧怕的。
发表于《肠道》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会使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整体增加60%之多。然而,对于相对年轻且更健康的患者群体而言,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概率会低很多。
阿司匹林与胃肠道出血:抑制环氧化酶
天然药物中添加柳树皮以止痛、退热和抗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位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年轻德国化学家首次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于1899年,该公司成功申请了专利,并给该药取名为阿司匹林。
如今,阿司匹林一词已成为乙酰水杨酸的代名词,并常见于众多科学与健康出版物。
阿司匹林可有效治疗诸如关节疼痛或发热等常见症状。此外,由于阿司匹林是容易买到的非处方药,所以该药自然非常普及。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环氧化酶是一种可催化前列腺素形成的酶。同时,前列腺素是一种重要的炎性递质。因此,如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一样,阿司匹林也具有抗炎作用。此外,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
前列腺素可保护胃免受盐酸所造成的损害。所以,从另一方面看,由于阿司匹林也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所以阿司匹林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如发生胃肠道出血等威胁生命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与胃肠道出血:老年人群的发生率
该最新研究由Suzanne…


压力、额叶激活和胸痛之间的关系令人惊讶。
/
发表在《循环:心血管影像》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大脑下额叶的应激性活动可能与胸痛有直接关系。
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包括精神压力在内的心理因素均会导致心绞痛。然而,人们对其中所涉及的脑机制知之甚少。该研究旨在探索大脑下额叶的活动情况(即脑中与情绪调节和压力相关的区域)是如何影响患者自述心绞痛的严重程度的。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罗林斯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助理教授、医学博士Ami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
尽管冠状病毒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体,但感染该病毒的患者也会出现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嗅觉丧失、眩晕和头痛。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与新冠病毒相关的严重神经和神经精神症状病例越来越多。
中国科学家还从一名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了SARS-CoV-2病毒。
过去几周,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感染后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卒中。这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评估了新冠患者罹患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该研究还设计了由流感病毒患者组成的对照组。流感是一种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先前的若干研究表明,它与卒中的发病率增高有关。
这项回顾性研究在纽约的两家教学医院展开。该研究纳入了于急诊室就诊或被收治住院的确诊新冠患者。
对照组纳入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因感染A…

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英文简称BAT)有助于治疗心力衰竭患者
/
心衰患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机制。这些病理生理机制会造成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尤其指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
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对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这使得抗肾上腺素药成为了治疗心衰患者的主要药物。
然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并非只能靠药物治疗。电刺激器通过作用于颈动脉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这种心衰新疗法被定义为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下文简称BAT)。
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
BAT的工作原理指压力感受器通过导线将刺激电能传导至颈动脉窦以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由类似于起搏器或神经刺激器的一种脉冲发生器产生神经脉冲。BAT与其他仅增高迷走神经活性的疗法具有不同之处。这在于该疗法在增高迷走神经活性的同时也会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管阻力的效果。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BAT能有效治疗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BAT在心衰中的作用
多项研究已评估了BAT治疗心衰患者的效果。这些研究均表明,经颈动脉窦神经将刺激电能传导至大脑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使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脏的作用机制恢复正常。
在该领域的研究已证实,BAT可降低N-端脑利钠肽水平,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
BAT与心衰:BAT-HF(心衰)研究
近期,最近研究(即BeAT-HF)已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此次前瞻性III期临床试验由多家医疗中心共同开展,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旨在评估BAT治疗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
入组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1.…

通过手机数据评估保持社交距离对美国疫情的积极作用
/
在实施州级居家隔离政策之前,反映真实情况的手机数据能够表明美国居民单日出行次数的减少趋势。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杂志的一份模型化研究表明,这种单日出行次数的减少趋势与全美疫情最为严重的25个县的新增确诊新冠病例的减少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作者指出,他们的分析证实了保持社交距离是在研制出疫苗之前遏制病毒在美国境内传播的有效途径。…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黑人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
/
根据今日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的一份研究报告,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中,黑人患者比白人患者出现主要不良预后事件的风险高。该研究报告突出强调了两点。一是美国少数族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二是美国少数族裔存在多项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此外,该研究报告还指出,在进行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之后,患者的预后存在种族差异性。为了认清这背后的机制并缩小这种差异,研究人员还需开展按种族分类的深入研究。
危险因素
几十年前,医学界首次报告了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种族差异性。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及在行介入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方面,黑人向来比非西班牙裔白人高。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相对更高。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心脏病学教授兼该研究报告资深作者Gregg…


使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病毒
/
在过去数周里,权威期刊发表了多项针对瑞德西韦治疗新冠病毒传染病的疗效的研究。
多项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存在悬殊差别。在这些研究当中,仅有两项研究采用了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然而,剩余的其他研究仅属于观察性而已。在开展随机、对照试验的两项研究中,其中一项研究给出了非常负面的结论。但是,其他研究却似乎给出了非常乐观的结论。
使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病毒:抑制病毒复制
瑞德西韦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简称CDC)与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简称USAMRIID)共同研制。研制该药旨在提供一种治疗可能在全球范围暴发的RNA病毒传染病的药物。
瑞德西韦是一种前体药物。在经过体内代谢后,该药在细胞内可转化为三磷酸形式的活性药物,从而具有抑制病毒的RNA聚合酶的能力。该药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其抗病毒范围包括线状病毒(例如埃博拉病毒)、副粘病毒、肺炎病毒及冠状病毒。
瑞德西韦可抑制试管内培养的人类冠状病毒和动物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经证明,瑞德西韦具有抗病毒活性,对SARS-CoV-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1)动物模型具有临床疗效。
在SARS-CoV-2动物模型的试验中发现,如果在感染初期服用瑞德西韦,那么该药的抗病毒作用和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使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病毒:一项观察性研究
于6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指出,瑞德西韦对治疗新冠感染病可能有效。
尽管该研究未开展临床试验,但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患者均从该药获益。
在本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基于同情用药给53名确诊病例进行了治疗,给他们提供了氧饱和度为94%或以下的氧气。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治疗,第一天静脉滴定200…

抗高血压药有助于延长体弱年迈者的寿命
/
《高血压》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在意大利北部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该研究表示,按医嘱服用抗高血压药甚至有助于延长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体弱年迈者的寿命,对健康老年人群的效果最为显著。
Giuseppe…

佩戴口罩、保持身体距离及佩戴眼部防护装置对预防感染新冠病毒的真实效果
/
根据对可收集到的各项科学研究证据的分析,一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在医疗机构内或其他地方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身体距离、并佩戴口罩和护目装置可是降低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几率或传播率的最佳方法。该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已发表于《柳叶刀》。
然而,即使正确使用上述防护工具或同时使用多种防护工具也无法完全预防感染。作者指出,关于部分研究结果的证据强度较低,尤其是关于口罩和眼部防护的研究结果。此外,也未开展有针对性的随机试验予以证实。
该研究旨在为编制世卫组织的指导性文件提供资料。这是研究人员首次系统分析人们针对新冠病毒在社区和医疗机构采取上述保护措施的效果。该报告作者指出,该研究为说明疾病模型提供了资料,并提出了“潜在暴露”的标准定义(例如在2米范围内暴露于病毒则被定义为潜在暴露),从而确定密切接触者追踪范围和控制当前的疫情,并预防疫情的再次暴发。因此,该研究具有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
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向公众建议,保持身体距离可降低新冠病毒传播率。然而,这条建议所依据的信息有限,而且也存在争议。此外,疫情期间就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热议:1.…

心力衰竭:维利西呱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
多年来,硝酸酯类药物一直被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其治疗机制是补充外源性一氧化氮,使一氧化氮与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结合,进而舒张血管。
然而,这类药物的耐药现象使其疗效受限。
近年来,已经问世了不需要一氧化氮就能调节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多种新药。维利西呱便是其中之一。即使一氧化氮水平很低,…

新冠病毒:联用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利巴韦林治疗新冠病毒取得喜人结果
/
一项随机研究首次分别在使用或不使用干扰素-β-1b的情况下评估了联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治疗新冠病毒的疗效。该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在新冠患者(COVID-19患者)出现症状后的7天内采取为期两周的干扰素-β-1b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是安全的。此外,在治疗轻中度新冠患者方面,相较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用,三药联用在缩短病毒脱落期方面更有效。
该研究入组了分别来自6家香港公立医院的住院成年患者,但并未入组重症患者。研究报告已发表于《柳叶刀》。研究人员强调,为了验证三药联用对于危重患者的疗效是否可靠,还需入组更多受试者以进行3期临床试验。
三药联用可缩短住院时间
该研究中的新冠病毒患者自出现感染症状后的7天内接受了三药联用治疗。次要结局指标说明,相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用,三药联用带来的临床症状缓解更快,住院时间明显更短。
流感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其体内的病毒载量较高。根据治疗流感的经验来看,多种抗病毒药物联用治疗流感住院患者比单药治疗更为有效,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发生病毒抗药性的可能性。据此,该报告作者推理如下:由于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发病早期的病毒载量就会达到峰值,故多药联用也许是治疗新冠病毒患者的有效方法。
牵头该研究的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称:“通过试验结果可知,采用三药联用早期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患者可迅速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并通过缩短患者的病毒脱落期及减少病毒脱落的数量来降低医护人员受感染的几率。此外,三药联用是安全的,而且患者对其耐受性良好。”
尽管研究结果鼓舞人心,但我们仍需入组更多患者进行3期临床试验,以验证干扰素-β-1b单用或干扰素-β-1b联用其他药物对于重症患者的疗效。
新冠病毒:三药联用(干扰素-β-1b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
早在2003年爆发SARS时,既往研究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通常用于治疗HIV)联用利巴韦林(一种抗丙型肝炎病毒的口服药)能显著减少SARS(非典)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及死亡的风险。
若干项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已证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干扰素-β-1b可减少试验动物体内的病毒载量,并有助于缓解动物肺部症状。
该开放性研究入组了127名分别收治于6家公立医院的成年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2岁。他们分别在2020年2月10日至3月20日期间经检验确诊为新冠病毒(SARS-CoV-2)患者。香港每名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都会被收治入院。
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三药联用组(共86名患者)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用组(即对照组,共41名患者)。试验周期为14天。三药联用组中,在患者出现感染症状7天内每12小时给患者口服一次洛匹那韦(400…

新冠病毒:追踪受感染人群的接触者是非常重要的
/
研究人员对在2020年1月14日到2月12日期间(为期4周)发现的391例确诊病例及1286位密切接触者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已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杂志。研究结果发现,追踪受感染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并迅速隔离可能会被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的人群可缩短感染者的确诊时间。
深圳相关主管机关根据是否接触了确诊患者来判断哪些人群应该接受隔离。此外,相关主管机关也会隔离那些已出现症状的人群。该最新研究发现,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可将感染者的确诊时间缩短2天(从平均5.5天缩短到平均3.2天)。此外,在推行密切接触者追踪政策后,…

饮酒量偏高和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
据今日发表于《Circulation: 遗传学与精准医学》的最新研究介绍,有证据表明饮酒量偏高和卒中或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多项观察性研究曾一度表明重度饮酒会增加罹患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虽然如此,但由于这些研究常采用自我报告式数据,因此无法确定病因。参与该最新研究的研究人员运用了孟德尔随机化法。孟德尔随机化法通过识别与潜在危险因素存在已知关联的基因型以确定潜在的发病率。
心血管疾病:基因型与环境因素
Susanna…


冠状病毒:暂停封锁措施可能会使流行病反弹
/
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一项最新数学建模研究指出,中国政府实施的强力防控措施似乎成功阻止了第一波COVID-19病毒在中国境内除湖北省以外的其他地区的蔓延(湖北省是这次疫情暴发的震中)。然而,研究人员指出,鉴于病毒很有可能从中国境外重新回到中国境内,并同时考虑到国内的复工,有必要实时监控COVID-19病毒的传播力与严重程度,从而防止第二波疫情的发生。
冠状病毒:…

牛奶和乳制品:它们真的有利于健康吗?
/
牛奶真的有利于健康吗?或者,我们对牛奶的摄入量是否应有个上限?目前已发表了众多以此为课题的研究报告,所得出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即使这样,人们仍有这样的困惑。如果我们不把人类对牛奶的不同成分的特殊不良反应(典型的例子是乳糖)视为对健康不利,那么人类,尤其是成年人摄入牛奶是否真的不利于健康吗?就这一点,人类还从未找到明确的答案。
美国健康和公共服务部以及美国农业部(以下简称USDA)发布了2015年–2020年期的膳食指南。该指南指出,多数年龄段的人群对乳制品的摄入量远远低于指南推荐水平。虽然在1岁至3岁年龄段的儿童的乳制品平均摄入量似乎达到了指南推荐水平,但其他年龄段人群的乳制品摄入量却低于指南推荐水平。
根据USDA发布的数据,欧洲人均年牛奶摄入量从2005年的71L降至2018年的65L。同期,人均年奶酪摄入量却从16kg升至18kg。
根据《意大利人类营养学会指南(SINU)》提出的建议,每日应摄入2至3次牛奶或酸奶(一次摄入量相当于125ml的牛奶或125g的酸奶);每周应摄入2至3次新鲜奶酪(100…


肝硬化:阿司匹林能降低其进展为肝癌的风险
/
尽管近几十年来,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该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仍然很高。
虽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可近几年来美国和欧洲的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均仍在上升。
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这两种主要的病毒性肝炎,每年造成100多万人死亡。预计到2040年,慢性肝炎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超过艾滋病毒、肺结核和疟疾的总和。
绝大多数丙型肝炎感染是由接触受污染的血液引起的。人们普遍认为,反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针头等行为是导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由母婴传播引起。确切地说,只有5%的人是在成年后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的。
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来自瑞典的最新研究,评估了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能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为肝细胞癌的风险。
为此,研究人员调用了瑞典全国医疗记录,…

通过减重、规律的体育活动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房颤动发作。
/
美国心脏协会在《循环》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科学声明,即《改变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以减少心房颤动发作》。该科学声明指出,虽然减重、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和改变生活方式均是改善房颤的有效方法,但患者在这些方面却做得不足。这些方法都应该用于提高房颤…

胰腺癌:靶向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长达一年
/
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肿瘤部位发生分子水平变化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期为31个月,接受标准化疗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8个月。前者比后者多一年。
胰腺癌
一般在确诊为胰腺癌时,癌症都已到了晚期,且治疗方法较少。以往的研究表明,四分之一患者的肿瘤部位存在分子水平变化。对于这种情况,靶向治疗是可行的。该最新研究首次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治疗存在分子水平变化的胰腺癌患者。
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即许多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同时也在接受其他治疗。这使得很难精准界定靶向治疗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案的优势。…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英语